浅观“潮州百胜图”
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州路八千。
韩愈写了一篇《谏迎佛骨表》,便被贬到了离京八千里的潮州。
潮州是什么地方?
在韩愈之前,是“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,亦固其所”的偏远之地;在韩愈之后,是“海滨邹鲁”“岭海名邦”。
但潮州的“文化名片”不止于此,诸君且看“潮州百胜图”——
胜景
湘桥春涨
潮州八景之一。广济桥,即湘子桥,中国四大古桥之一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湘桥始为浮梁,年深岁久,历经台风、大水、火烧、兵灾,数番修缮,重造新生,述潮州风致,承千年历史。民谣盛赞:“潮州湘桥好风流,十八梭船廿四洲。”十八梭船横向排开,铺木板,连桥面,两端以铁链固于桥墩。韩江清,春水涨,浮桥闭合,合而连成一线,桥亭依势而立,两岸芳菲如梦。
建筑
涵碧楼
涵碧楼建于1922年,为洋式双层小楼房,坐落于潮州西湖之畔,面对粼粼绿水,背倚郁郁青山。《西湖山志》谓其:“老树参天,轩窗开豁,流水奇石,错落其间,为潮人游湖燕集之所,国民伟人往来潮汕者多于此税驾焉。”1927年,南昌起义军入粤,起义军第二十军第三师司令部设于涵碧楼。周恩来同志曾于楼旁的古木棉树下发表演讲。起义军于9月23日进潮州,30日撤退,前后共七日,史称“潮州七日红”。
民俗
穿蔗巷
潮州民俗活动形式多样,穿蔗巷是其中一种。每年正月十六夜,潮州市磷溪镇溪口几个自然村家家户户都有人拿着甘蔗,蔗尾挂上灯笼,站在村巷两旁,形成一条长长的“蔗巷”,迎接游行队伍的到来,以此方式祈求新年兴旺,日子像甘蔗一样节节高、甜甜蜜蜜。
风物
潮州粿
粿,潮人美食之极重要者。“潮州人,相食粿,油粿甜粿石榴粿,面粿酵粿油炸粿,鲎粿软粿牛肉粿,菜头圆卡壳桃粿。”粿并非甜点,非主食又是主食。先民从中原地区迁至潮汕地区,由于祭祖需要用面食来做果品,然南方不产小麦,故以米食制成,这便有了“粿”。食物的可口,生活的甜蜜,和年岁的丰收紧密相连。
巧艺
潮州木雕
“指工绳木,铆金涂漆。”潮州木雕,明代逐渐成熟,清代则发展至鼎盛,从富商大贾到平民百姓,都不同程度爱好、使用金漆木雕。潮州木雕创意新颖,技艺高超,具有“杂杂、匀匀、通通”的特色,直达“细而不腻、大而不空、繁而不乱、艳而不俗”的美学境界,成为潮州文化的重要代表。保存完好且最能代表潮州木雕巅峰技艺的,是己略黄公祠木雕。
盛士
十相留声
潮州牌坊街,第一道牌坊名“十相留声”。这是潮州文化史上极为值得骄傲的一页。十相是:唐朝的常衮、李宗闵、李德裕、杨嗣复,宋朝的陈尧佐、赵鼎、吴潜、文天祥、陆秀夫、张世杰。他们的到来,给古潮州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,风教大行。
俚语
家己人,来呷嗲
“家己人,来呷嗲。”潮州话,意为:自己人,来喝茶。潮州人嗜茶。潮州人一天的美好生活,从喝工夫茶开始。“宁可三日无米,不可一日无茶”,潮州人把茶叫作“茶米”。把万千人情世故,浓缩在一杯工夫茶里,这是潮州人的处世智慧。家己人,来呷嗲!记住这句话,可以减少许多沟通成本。
佳言
海滨邹鲁是潮阳
“海滨邹鲁”一词,出自宋真宗年间被贬为潮州通判的陈尧佐。其任潮州通判虽不足两年,但对潮州乡土民情有极其深厚的感情。离开后,“未尝一日忘潮”。陈尧佐曾作诗《送王生及第归潮阳》:“休嗟城邑住天荒,已得仙枝耀故乡。从此方舆载人物,海滨邹鲁是潮阳。”
本文及文中图片选自《潮州赋》
看《潮州赋》,
补全“潮州百胜图”!
《潮州赋》
本书由潮州市委副书记王文森、羊城晚报社副社长李宜航主编,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演钦、副院长赵旭虹编著,以创新的地方历史人文地理图书编写手法,通过爬梳潮州古往今来100例最具代表性的名胜风物、盛士佳语,生动呈现潮州独特而辉煌的历史、深厚而渊综的文化、粗犷而秀美的风光、浓烈而淳朴的民俗,为读者打开令天下潮人为之自豪的潮州山水人文画卷。
这“潮州山水人文画卷”分为三个部分,首先是文言文的《潮州赋》,选取了“赋”这一表达手段,体现出潮州文化端庄、堂皇、厚重、典雅、博大的特质。第二部分是“潮州百胜图”,选取100张最能代表潮州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的“文化名片”作图文并茂的呈现。第三部分为一篇游记,通过作者的实地踏访,串联起潮州的历史和人文。
新浪微博:https://www.etocn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