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:让做基础研究成为一种“幸福
“人要有点信仰。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学家,一定要为中国的强大做必须应有的贡献。”6月24日,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
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,这是一个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科学界,都叫得响亮的名字。他35岁当教授,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,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。如今,61岁的他又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成为该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。
薛其坤院士在工作中。
公开资料显示,薛其坤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、菲列兹·伦敦奖、未来科学大奖、巴克利奖。然而,与光辉履历相比,他的人生和科研之路并不顺遂。
这个从山东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孩子,从小便在心里种下了“当科学家”的种子。从课本上,他知道了牛顿、爱因斯坦,并认识到成为一名科学家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福祉,因此他渴望走出大山,学到更多本领。
梦想的起步很顺利,薛其坤高考物理满分100分,他考了99分,被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成功录取。但考研的挫折让他“始料未及”。
据介绍,1984年大学毕业以后,他第一次考研失败,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,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书;1986年再次考研,再次失败,大学物理只得了39分;1987年,毕业的三年以后第三次考研,终于实现了研究生的理想。1987年,25岁的薛其坤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,终于迈出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步。
事后,他还总结自己的考研经验:“不能耍小聪明”。
然而,考验并未就此止步。别人五年就能读完的博士研究生,薛其坤整整读了7年。
对于自己的特别能“扛打”,薛其坤笑着说,“可能就是天生的,包括别人说你根本不像做科学家的料,我也没有觉得这些话很重,也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信心。在这方面,我觉得自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,不是特别受别人打击的影响。”
后来,薛其坤到日本留学。留学期间,他就养成了早7点到晚11点的工作习惯,除了睡觉,就是在做实验,而这种努力的工作作风,也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遵循,因此,团队的学生打趣地称他为“7—11”教授。
在严谨的科研过程中,薛其坤还发现了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,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开辟了全新的途径。该发现在国际超导界引起了重大国际反响。
科研之外,薛其坤还担任过清华大学副校长,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。让做基础研究成为一种“幸福”,是他任校长时首先着手的任务。
作为国内顶尖的物理学家,现在的薛其坤仍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,率领团队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问题、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物态的应用、拓扑量子计算的实现等重大科学问题继续努力奋斗。
新浪微博:https://www.etocn.com/